复出小说

字:
关灯 护眼
复出小说 > 临安不夜侯 > 第425章 平分秋色

第425章 平分秋色

  第425章 平分秋色 (第2/2页)
  
  刘嫣然放好灯,向杨沅回眸一笑,便款款地走进那座汤池。
  
  人入汤池,蝉翼轻褪,伊人便如一颗新剥荔枝,露出了玉润甘芳的果肉。
  
  少女动心,她动心。
  
  少妇动心,她动手啊!
  
  杨沅的呼吸不禁急促起来。
  
  沐浴之后,二人重新登楼,帷帐放下。
  
  锦幄上,刘皇妃真的很润。
  
  小雨霏微润绿苔,石楠红杏傍池开。
  
  只是,杨沅正想“随风潜入夜,润物细无声”的时候,
  
  许是多年以来饿的狠了,刘嫣然却玉臂双伸,揽住了他的颈子,在他耳畔轻声道:
  
  “奴奴想念那个野蛮霸道、顶撞皇妃的恶刺客了。二郎可否请他出来一见……”
  
  ……
  
  一夜雨骤风狂,趁着天色未明,杨沅在刘嫣然的依依不舍中悄然飞遁而去。
  
  这一夜风光自然无限,不过若总是夜里来夜里去的,却也不是个办法。
  
  尤其是刘嫣然此时正是情热难舍的时候,时常不来不妥,时常夜里扮贼来,也是辛苦。
  
  只是眼下杨沅也没想出个十分妥当的办法,只能走一步看一步了。
  
  赵瑗如今也在走一步看一步,他不停地出手,不停地试探。
  
  诸般动作,总是谋而后动,不动则已,动若雷霆。
  
  比起他那个便宜养父,赵瑗的魄力实是强了不只一星半点。
  
  趁着秦桧被定罪,赵瑗召开御前会议,研究改变一条由秦桧主导制定的制度。
  
  鹅王赵璩也难得地出现在了这次御前会议上。
  
  北宋末年,曾经有过宰相兼枢密使的情况。
  
  这样既能让宰相熟悉兵务,又能让文官和武将不再彼此排斥,更便于协调政务和军事。
  
  但是,其中的弊端,显然更大。
  
  假以时日,宰相军政一把抓,不管是想架空天子还是改朝换代,那都易如反掌。
  
  所以,这只是北宋末年,为了应对极端形势的一种战时制度。
  
  大宋南迁之后,尤其是“绍兴和议”之后,这种战时制度就该撤销,恢复军政两府分立的旧制。
  
  但是独相秦桧却把这种权宜之计作为定制延续了下来。
  
  这也是赵构死抓三衙不放的原因。
  
  不然,秦桧就可以随时废立天子,甚至取而代之也不为难。
  
  从这一点上来说,赵构还是颇有手段的。
  
  虽然后来秦桧还是让出了枢密之位,却把它交给了自己的儿子秦熺,这和依旧掌握在他手里又有什么区别?
  
  而今,枢密使是杨存中,已经在事实上完成了宰相不得兼任枢密使的旧制。
  
  但,赵瑗要从朝廷制度上把它彻底明确下来。
  
  万俟卨正一裤兜子屎,擦也擦不干净。
  
  沈该也觉得这是国家稳定之道,非常支持。
  
  又有晋王的关键一票,最终这一制度得以顺利通过,以“制书”明颁天下。
  
  制书,帝者制度之命也。
  
  中书省草拟,门下省审核签章,中书门下平章事签章、参知政事签章、皇帝加盖玉玺,明告天下。
  
  众宰执若不签章,皇帝就不能把它作为一条制度明告天下。
  
  皇权也不是为所欲为的,这就是对皇权的一种限制。
  
  不要说赵瑗了,就是赵匡胤这位大宋开国皇帝,都遇到过这种事情。
  
  当初赵匡胤称帝,作为后周旧臣的范质、王溥、魏仁瀞三位宰相心有不安,于是相继辞职。
  
  赵匡胤也没什么执政经验,在挽留未果后,还没有任命新宰相,就先批准辞呈了。
  
  结果,在此期间就造成了大宋王朝的行政中枢出现“权力真空”,内殿起居无宰相。
  
  赵匡胤想任命赵普为宰相时,这才发现,没有宰相给他“副署”。
  
  没有宰相“副署”,任命的诏书就不具备国家意义上的法律效力。
  
  赵匡胤抓瞎了。
  
  他寻思我是皇帝,宰相都是我任命的,我签名了还不行?
  
  还真不行。
  
  于是,宋太祖只好求助于翰林学士,检索典故、先例,看看如何解决。
  
  最终,翰林学士们翻遍史书,找尽办法,最后才想到开封府尹赵光义就是“同平章事”,他也是宰相啊。
  
  虽然从晚唐到宋初,有不少亲王、枢密使、留守、节度使都兼领同平章事,只是个名誉头衔,并没有宰相之权。
  
  可不管怎么说,人家也是宰相。
  
  赵匡胤松了口气,赶紧把他弟弟找来签字,“副署”圣旨。
  
  赵普这才得以被拜为天下公认的宰相。
  
  如今赵瑗要推翻从秦桧开始的这种宰相兼执枢密院的战时条例。
  
  虽然明正言顺,虽然万俟卨为了有条退路现在比较低调,虽然沈该觉得它是有助于朝廷长远稳定。
  
  他们也还是向官家换来了一些好处,这才让它顺利通过。
  
  这番并不摆在台面上的政治博弈,就是赵瑗要同意两位宰相的提名,增加两个宰执。
  
  任名魏良臣为敷文阁直学士、参知政事。
  
  以礼部侍郎汤思退升端明殿学士、参知政事。
  
  这两位都是主和派大臣。
  
  但赵瑗和赵璩兄弟同心,在御前会议一番博弈,也为自己争取来了一个宰执名额。
  
  他们把绍兴十六年因为上书朝廷,建议积极备战抗金,因而被秦桧罢去官职和爵位的张浚重新起用了,恢复了他的观文殿大学士和国公爵位,兼权参知政事。
  
  这算是往宰执队伍里塞了一个能和官家保持一致的人。
  
  ……
  
  杨沅的“假期”快结束了。
  
  这一天,他正履行承诺,带着花音、小奈,乘着画舫游西湖。
  
  花音、小奈,一左一右喂着他水果。
  
  至于姬香,姬香不听话,刚才又顶撞他了,现在正被他勒令蹲在桌下,反思顶嘴的后果。
  
  吏部把一百五十七名新科举人的任命安排,已经提交了众宰执。
  
  众宰执群议通过以后,便递呈给了官家。
  
  官家看到这份任命奏本的时候,鹅王赵璩正在进宫。
  
  宰执队伍里有杨存中和张浚,自然会提前透露消息给他。
  
  这也不算违背规矩,晋王是“总领御前参政,参决军国政事”,他有资格知道此事,并且参与此事。
  
  他不签押副署,这道任命诏书一样无效。
  
  赵瑗接到奏本,首先就去看一甲三人的任命。
  
  这其中风头最盛的杨沅,任命上肯定会有波折,对此赵瑗已经有所准备。
  
  但是展开奏本一看,赵瑗还是吃了一惊。
  
  吏部竟然任命杨沅为建康府通判,宰执们竟然也同意了。
  
  建康府……那地方当然不差,它是大宋行都、东南重镇,仅次于国都的重要所在。
  
  正所谓,国家之根本在东南,东南之根本在建康。
  
  雄山为城,长江为池,舟车漕运,数路辐凑,乃今日之关中、河内也。
  
  可它毕竟不是国都,状元一向是要留任都城的,这是把杨沅踢出了中心圈子?
  
  赵瑗顿时心中火起,这是在安排杨沅的去处吗?这是在向他这个刚刚登基的皇帝亮出锋利的爪牙。
  
  如果这一次他退让了,君王之威何在?必然助长他们的威势,以后更加肆无忌惮。
  
  就在这时,鹅王殿下拉拉着大脸,怒气冲冲地进宫来了。
  
  兄弟二人商议一番,便召开了“御前会议”。
  
  不过,两位宰相还有魏良臣、汤思退坚执己见。
  
  他们认为,大宋的国都在汴梁,临安只是“行在”,所以谈不上不让状元在京城任职。
  
  建康是大宋的陪都,临安还没有成为“行在”的时候,建康就是陪都,地位之重要可想而知。
  
  而他们要任命杨沅去建康的原因是:秦桧经营建康多年,有意把他曾经任职的这个地方打造成退路所在。
  
  因此,秦桧在建康党羽众多。
  
  虽然上次镇江知府王循友昏了头,上书谏议,请求为秦桧加九锡,被正在密谋香积寺之变,作贼心虚的秦桧“大义灭亲”,把他给贬谪到柳州去了。
  
  但秦桧换上去的建康府知府人选,仍旧是他的人。
  
  再加上秦桧党羽是建康“措置”,江东马步军副总管丁禩是他的大管家。
  
  如今这些人虽然受到了清算,可谁知还有没有没挖出来的?
  
  而且很多新的官员都是刚去建康赴任的,根基太浅。
  
  这时把状元郎调过去做建康府的二把手,这是委以重任,有何不妥?
  
  赵璩才不管他妥不妥,他就知道,这是给杨沅颜色看,要把他踢出朝廷。
  
  在那儿待久了,在朝中的影响力自然会降低很多。
  
  赵璩要让杨沅做秘书省校书郎,他就要,他就要。
  
  御前会议上,官家、晋王、枢密使杨存中、参知政事张浚,认为杨沅该留任临安。
  
  万俟卨、沈该两位宰相,参知政事魏良臣、汤思退,认为杨沅该去建康府主持大局。
  
  四票对四票。
  
  赵瑗就想搞个“御前扩大会议”,把六部尚书找来一同商议此事。
  
  不过,六部尚书里边,吏、户、刑三部是跟沈该一个鼻孔出气的,剩下礼、兵、工三部,这还是三票对三票,势均力敌啊。
  
  赵瑗刚刚登基,就不好在一半的朝廷重臣坚决反对的情况下一意孤行。
  
  万俟卨想让杨沅去建康清理秦桧余党,鹅王想让杨沅去秘书省校阅图书,两下里争执不下。
  
  杨存中就提了个折衷的建议,让杨沅去国子监任个监丞,教书去。
  
  学政官嘛,虽然留在临安,于政务也影响不了什么。
  
  可是万俟卨和沈该何等老辣,你先把他留在临安,回头再调整职务,那不还是一样?
  
  要对一个学政官做调整还是很容易的,不像去地方任职,没有太充足的理由,就不能轻易调动。
  
  所以,他们还是坚决反对,把杨存中喷了个狗血淋头。
  
  双方正各不相让之际,边陲忽然传来紧急军情:金国频繁调动兵马,蔡州(汝南)地区已集结重兵,似有所图。
  
  朝廷局势,顿时紧张起来……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
热门推荐
陈黄皮叶红鱼 黎明之剑 韩三千苏迎夏全文免费阅读 云若月楚玄辰 麻衣神婿 武炼巅峰 史上最强炼气期 遮天 凡人修仙传 沧元图